一、教研室简介:
智能科技学院计算机应用教研室由5名教师组成,包括汤来锋、李志远、王强、罗丹、羊雪玲。其中副教授4人,讲师1人。大部分教师都具有多年教学经验,也有来自华为等技术公司的工程师等双师型教师。
本教研室主要承担学院6个本科专业的软件类课程的教学任务,同时承担学院3个专业社团:“挖牛”互联网%2B创新创业工作室、“新象”智创工作室和“蜘蛛”智慧校园工程师沙龙。
二、20-21(一)学期教研室工作安排
(一)重点工作:
1、教学秩序的稳步执行
作为成都校区开始招生的第一个学期,教研室的首要工作便是教学秩序的稳定执行。其中包含两方面工作,一是教师相关教学文件的准备,确保数量和质量达到学校的要求;二是对教师实际教学情况的掌握、反馈、改进和提升。要求教师及时进行学生学情的调研了解和总结,定期进行教研室间教师交流,在充分了解学生基本情况的情况下,提升教育教学质量。
量化指标:本学期无教学事故,学生评教满意率达到平均分95%。
2、建设科研团队,反哺学科建设
根据教研室情况,建立计算机软件与理论、数据分析与可视化两个科研团队,进行学科相关领域的科研工作,同时将科研的成果,应用与实际的教学中,形成教学案例或实训项目,做到科研反哺教学,提升教学内涵。
量化指标:组成2个科研团队,每个团队不少于3位成员。本学期完成相关研究领域的确定和初步的文献综述。
3、做好对分课堂教学改革的执行和对基于专业的特色形成的探索,教材的建设
针对性的按计划完成对分课堂教学模式进行应用研究,并结合专业特点形成学院特色,同时探索复合式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形成研究论文或教改课题。
量化指标:近40%的课程实现对分课堂教学模式的运用,形成相关研究论文1-2篇。形成以对分课堂为教学模式的《大学计算机基础》理论教材的目录制定和初稿。
4、做好教育部工程认证申报先期准备工作
根据教育部工程认证文件要求,认真研读文件,钻研内在联系与规律,在本学期内梳理各专业相关人才培养方案、课程内部相关性线索,了解申报流程和支撑材料的需求,提前做好工程认证在人才培养方案和课程实施中的执行和覆盖,为下一步实现工程认证做先期准备。
量化指标:全部教研室成员完成1-2轮的工程认证要求的文件学习,明确本学院开设的6个本科专业人才培养中相关课程的先后序关系,形成鱼骨图或符合工程认证要求的课程关系图。
5、深化校企合作,协同育人,入驻平台
除进一步保持在北京校区建立的实习实训基地外,联系成都本地的计算机类专业学生实习单位,了解他们的需求和相对的困难,探索横向项目立项。
量化指标:与吉利研究院、百度云智学院展开进一步联系,签订实习基地框架协议。将目前2021届毕业生的信息入驻百度云智平台的实习、招聘栏目,扩大学生就业渠道。与吉利研究院完成2020年实习生校招工作。在成都本地完成2家实习基地的初步沟通和框架协议的签订。
6、协助学院完成师资引进工作
为满足2021届新生的教学工作安排,本学期再引进若干名2021年秋季上岗的教师,扩大学院的教师队伍服务。
量化指标:新教师面试人数10人以上,引进2-3名软件编程类、网络类专业教师,以博士为主。
7、做好省级一流本科专业申报工作
根据学院的十四五规划纲要精神,组织力量,努力为申报省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
(二)常规工作:
1、青年教师培养
做好老带新、师资培训、教学科研培训、职业生涯规划等青年教师培养工作。
2、师生竞赛
一方面做好本学期教师说课比赛,以赛促教;另一方面组织学生参加蓝桥杯、全国电子设计大赛、物联网应用大赛等竞赛活动以及大学生创新创业项目,达到以赛促教,以赛促学的效果。
3、疫情健康打卡
做好教研室每位教师每天健康打卡申报工作。
4、考研培训工作
鼓励动员学生参加考研,继续深造,并对考研相关事项进行专题辅导培训,如考研规划、课程准备以及报考院校指导等,力争2022年本专业考研通过人数2人以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