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学院概况
学院介绍
学院领导
机构设置
学院荣誉
学院动态
通知公告
学院新闻
校企合作
专业简介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
数据科学与大数据技术
网络工程
虚拟现实技术
师资队伍
特聘教授
专职教师
行政人员
优秀校友
学院之星
优秀毕业生
教育教学
教学动态
学科竞赛
教学资源
实验实训室
校外实践基地
产业学院
科学研究
科研团队
科研成果
学术交流
学生工作
学生风采
学风建设
团学架构
规章制度
资料下载
党建工作
基层组织
党员活动
请输入您要搜索的内容:
Teaching & Research / 教学科研

20-21(一)电子信息教研室工作计划

发表于:2021-04-08 来源:

一、教研室简介:

智能科技学院电子信息教研室由6名教师组成,包括杨建文、代天成、刘杰逾、姚明菊、胡荣、李宛聪。其中副教授3人,讲师2人,助教1人。本教研室教师有近一半具有较多的教学经验,另有2人具有在科技技术公司工作的一线经历,包括诸如华为等业内著名公司。

本教研室主要承担学院6个本科专业的电子信息类、物联网相关课程的教学任务,同时承担学院2个专业社团:“蜂鸟”数字媒体技术工作室、“红蚁”信息类专业考研沙龙。

二、20-21(一)学期教研室工作安排

(一)重点工作:

1、教学秩序的稳步执行

作为成都校区开始招生的第一个学期,教研室的首要工作便是教学秩序的稳定执行。其中包含两方面工作,一是教师相关教学文件的准备,确保数量和质量达到学校的要求;二是对教师实际教学情况的掌握、反馈、改进和提升。要求教师及时进行学生学情的调研了解和总结,定期进行教研室间教师交流,在充分了解学生基本情况的情况下,提升教育教学质量。

量化指标:本学期无教学事故,学生评教满意率达到平均分95%。

2、建设科研团队,反哺学科建设

根据教研室情况,建立分布式系统及工业互联网、智能信息处理两个科研团队,进行学科相关领域的科研工作,同时将科研的成果,应用与实际的教学中,形成教学案例或实训项目,做到科研反哺教学,提升教学内涵。

量化指标:组成2个科研团队,每个团队不少于3位成员。本学期完成相关研究领域的确定和初步的文献综述。

3、做好对分课堂教学改革的执行和对基于专业的特色形成的探索,教材的建设

针对性的按计划完成对分课堂教学模式进行应用研究,并结合专业特点形成学院特色,同时探索复合式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形成研究论文或教改课题。

量化指标:近40%的课程实现对分课堂教学模式的运用,形成相关研究论文1-2篇。形成以对分课堂为教学模式的《物联网专业导论》理论教材的目录制定和初稿。

4、做好教育部工程认证申报先期准备工作

根据教育部工程认证文件要求,认真研读文件,钻研内在联系与规律,在本学期内梳理各专业相关人才培养方案、课程内部相关性线索,了解申报流程和支撑材料的需求,提前做好工程认证在人才培养方案和课程实施中的执行和覆盖,为下一步实现工程认证做先期准备。

量化指标:全部教研室成员完成1-2轮的工程认证要求的文件学习,明确本学院开设的6个本科专业人才培养中相关课程的先后序关系,形成鱼骨图或符合工程认证要求的课程关系图。

5、深化校企合作,协同育人,入驻平台

除进一步保持在北京校区建立的实习实训基地外,联系成都本地的计算机类专业学生实习单位,了解他们的需求和相对的困难,探索横向项目立项。

量化指标:与吉利研究院、百度云智学院展开进一步联系,签订实习基地框架协议。将目前2021届毕业生的信息入驻百度云智平台的实习、招聘栏目,扩大学生就业渠道。与吉利研究院完成2020年实习生校招工作。在成都本地完成2家实习基地的初步沟通和框架协议的签订。

6、协助学院完成物联网专业师资引进工作

为满足2021届新生的教学工作安排,本学期再引进若干名2021年秋季上岗的教师,扩大学院的教师队伍服务。

量化指标:新教师面试人数10人以上,引进2-3名软件物联网类专业教师,以博士为主。

 

(二)重点工作:

1、青年教师培养

做好老带新、师资培训、教学科研培训、职业生涯规划等青年教师培养工作。

2、师生竞赛

一方面做好本学期教师说课比赛,以赛促教;另一方面组织学生参加蓝桥杯、全国电子设计大赛、物联网应用大赛等竞赛活动以及大学生创新创业项目,达到以赛促教,以赛促学的效果。

3、疫情健康打卡

做好教研室每位教师每天健康打卡申报工作。

4、考研培训工作

鼓励动员学生参加考研,继续深造,并对考研相关事项进行专题辅导培训,如考研规划、课程准备以及报考院校指导等,力争2022年本专业考研通过人数2人以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