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精准对接数字化行业人才需求,深化产教融合,推动数据科学与大数据技术专业高质量发展,2025 年 7 月 29 日下午2点至4点,吉利学院智能科技学院数据科学与大数据技术教研室教师团队赴神龙同城科技(成都)有限责任公司开展校企合作调研交流会议。吉利学院代表胡荣及教研室闫文瑜、卓能文、罗召霞等 11 位教师,与神龙同城科技郑总、沙锋、钟敏、宋法等企业代表共同参会,会议由沙锋主持,罗召霞负责记录。
会议开篇,胡荣代表学院率先就企业与高校教育合作情况展开问询,为交流拉开序幕。企业方随即介绍了与吉利学院的合作渊源 ——2009-2012 年期间,公司曾为吉利金刚、远景、自由舰车型在华中、华南、西南地区的 4S 店提供导航相关服务,双方在长期合作中建立了良好互信,为本次校企合作交流奠定了坚实基础。

会上,神龙同城科技沙锋详细解读了当前数字化进程的政策导向、行业现状及人才需求,为校企合作指明方向。在政策层面,2026 年需完成数据建设,2035 年将在全国推进;2024 年下半年起,十家国有银行及部分商业银行的贷款 CPI 考核已融入授权资产抵质押贷款内容,并纳入 KPI 考核,成为硬性推进工作。行业发展方面,目前已有 9 家央企、16 个平台公司先行先试数据资产录表的认证与确权工作,2024 年上半年首批官方数字资产应运而生,且主体多为央企与平台公司,未来将逐步下沉至更多企业。
沙锋强调,数据采集、标注、治理、确权、认证、安全等领域当前人才缺口巨大,而数据安全作为国家战略,要求数据治理机构由内资主导,从业人员需政治过关。同时,算力对数字化城市建设及国家战略意义重大,需重点关注西方国家在显卡(背后是算力)领域的动作。值得一提的是,神龙同城科技在数据领域实力雄厚,不仅参与国家 80 余个数据项目、30 余项数据国标制定,拥有 1600 余部数据相关专著,还汇聚了 300 多位教授学者及 16 位院士提供数据支撑,并与上海、贵阳、郑州三家可开展全国业务的大数据中心和交易所建立合作,为郑州大数据交易中心提供底层数据支撑,为校企合作提供了丰富资源与实践场景。
在校企合作基础与人才培养模式方面,沙锋介绍,公司已以四川为起点,与四川大学、电子科技大学等高校合作共建人才储备基地,培养的人才主要有留校、企业自用、向上级管理推荐三个去向。目前,公司计划组建国家级数据专业人才孵化基地,可开展工信部授权的 47 种大数据相关专业人才证书(如数据标志工程师、数据合规师)颁发、行业人才储备、与学校产教融合共建教学体系等工作。针对当前企业 “无人可用”、学校输出人才 “专业不对口、学不扎实” 的困境,孵化基地将重点解决人才供需匹配问题,经培训后学生的工作效率与收入水平均能得到显著提升。
随后,吉利学院胡荣介绍了智能科技学院数据科学与大数据技术专业的基本情况与合作诉求。该专业核心课程涵盖 Java 数据科学、数据采集、预处理、Linux 运维与管理、大数据技术原理与应用等,特色课程分为智能网联大数据分析和车联网两个方向,且所有专业均要求与汽车领域有一定结合。不过,该专业已毕业的两届学生中,从事本专业大数据分析工作的比例偏低,很多学生面临就业的迷茫。基于此,学院希望企业能评估现有课程设置的合理性,提供人才培养计划修正建议;为学生提供实习与期末实践机会,派遣企业教师进校授课,助力学生从数据采集员等初级岗位向终端岗位发展,提升专业对口就业率;同时探讨在大三暑假集中实践、学期末实践及专业实践课程中融入企业案例教学等合作形式。

针对学校诉求与行业需求,校企双方就具体合作方向展开深入交流并达成共识。在岗位需求上,沙锋指出数据交互工程师、数据安全相关岗位、数据资产相关岗位,以及数据资产评估计价咨询、数据确权等领域人才需求旺盛,企业及同行对数据采集、标注等基础岗位人才也有大量需求。
在人才培养建议方面,沙锋提出可在大三暑假对学生开展集中专业培训以强化技能,组织集中实习并邀请企业人员在专业实践课程中开展案例式讲座,鼓励学生参与企业培训并考取工信部授权证书,提升就业竞争力。合作形式上,双方初步确定共建实习基地(企业提供实操性培训)、专业共建(共同设计教学体系)、企业进校授课、学生到企业实习等模式,沙锋还提议可在学校环境优良区域建设实习基地,并对表现优秀的实习学生优先录取。
时间规划上,双方初步计划于 8 月 5-6 日前后启动相关合作事宜,后续将分批次稳步推进。
此次校企合作交流会议,围绕数字化进程、行业人才需求及校企合作核心议题展开深度探讨。企业方全面呈现行业现状、人才缺口及合作模式,学院方清晰阐述专业设置、就业情况及合作诉求,双方在人才培养、实习基地建设、证书培训等关键领域达成初步合作意向。
此次交流为后续校企深度合作奠定了坚实基础,未来双方将进一步推进合作落地,实现学院人才培养与企业用人需求的精准对接,不仅能助力吉利学院智能科技学院数据科学与大数据技术专业优化人才培养体系、提升学生就业质量,更能为数字化行业输送高素质专业人才,为国家数字化发展战略贡献力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