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教研室简介:
智能科技学院计算机应用教研室由4名教师组成,包括李志远、王强、羊雪玲、祁海峰。其中副教授2人,讲师2人。本教研室教师有近一半具有较多的教学经验,另有2人具有在科技技术公司工作的一线经历,包括诸如华为等业内著名公司。
本教研室主要承担学院6个本科专业计算机、电子信息类相关课程的教学任务,同时承担学院2个专业社团:“新象”智创工作室、“蜘蛛”智慧校园工程师沙龙。
二、20-21(二)学期教研室工作安排
(一)重点工作:
1、教学秩序的稳步执行
本学期为成都校区开始招生的第二个学期,经过第一学期的磨合,教研室已经基本知悉了吉利学院成都校区的运行,在本学期主要做好两方面工作,一是教师相关教学文件的准备,确保数量和质量达到学校的要求;二是对教师实际教学情况的掌握、反馈、改进和提升。要求教师及时进行学生学情的调研了解和总结,定期进行教研室间教师交流,在充分了解学生基本情况的情况下,提升教育教学质量。
量化指标:本学期无教学事故,学生评教满意率达到平均95%以上。
2、加强科研团队项目实践,反哺学科建设
基于教研室的两个社团已经立项的科研项目和教学科研项目,进行学科相关领域的科研与教学工作,同时将科研的成果,应用与实际的教学中,形成教学案例或实训项目,做到科研反哺教学,提升教学内涵。
量化指标:本学期2个科研团队,每个团队至少开始1项实际项目科研。并形成相关的科研论文。
3、做好根据学院学生特色的教学改革项目的申报和执行,形成具有专业的特色课程改革的探索
申报对分课堂课程改革专项项目,并针对性的进行具有专业特色的对分课堂应用研究,并结合专业特点形成学院特色,同时探索复合式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形成研究论文或教改课题。
量化指标:1-2门适合对分的专业课程申报对分课堂课程改革专项项目,形成相关研究论文1-2篇。
4、积极推进已申报成功的教改和科研项目
基于教研室上学期已经申报成功的1个教改和2个科研项目,积极推进项目的实施,保障进展没有延期,并形成相关科研文献和论文等科研成果。
5、做好本科教学评估先期准备工作
根据教育部本科教学评估的要求,和学校对本科教学评估的进度安排,认真研读文件,了解评估流程和支撑材料的需求,提前做好本科教学评在平时教学和各项工作的执行、覆盖、积累和归档,为下一步预评估和正式评估做先期准备。
量化指标:全部教研室成员完成1-2轮的本科教学评估要求的文件学习,明确本学院和教研室各个专业教学、科研和日常管理工作中评估需要覆盖和满足的要求,按要求严格执行。
6、深化校企合作,协同育人,入驻平台
继续保持在北京校区建立的实习实训基地和已经建立联系和合作的成都本地的计算机类专业学生实习和项目合作单位,进一步拓展与成都本土企业的合作,了解他们的需求和相对的困难,探索横向项目立项。
量化指标:与吉利研究院、百度云智学院展开进一步联系,签订实习基地框架协议。将目前2021届毕业生的信息入驻百度云智平台的实习、招聘栏目,扩大学生就业渠道。在成都本地完成2家实习基地的初步沟通和框架协议的签订。正式开展与企业的项目合作,至少1-2个项目立项,在学校或者企业实际开展项目科研工作。
7、协助学院完成计算机及应用专业师资引进工作
为满足2021届新生的教学工作安排,本学期再引进若干名2021年秋季上岗的教师,扩大学院的教师队伍服务。
量化指标:根据人力资源的教师推送进行相应的面试,确保引进的教师工作稳定,有一定的科研水准。
8、做好大学生计算机设计大赛的承办工作
吉利学院和智能科技学院将承办2021年(第14届)中国大学生计算机设计大赛四川省省赛,教研室将全力协助学院和学校做好承办工作,顺利完成大赛的组织和赛事的准备、筹办等工作。
量化指标:2021年(第14届)中国大学生计算机设计大赛四川省省赛顺利开展,得到各界好评,为后续承办国赛打下基础,争取获得三等奖以上的奖项2项。
9、做好蓝桥杯和大学生计算机设计大赛的竞赛参与和指导工作
鼓励学生参加蓝桥杯和大学生计算机设计大赛,并做好大赛的准备和指导工作,争取在蓝桥杯和大学生计算机设计大赛中取得好成绩。
量化指标:争取在大赛中取得好成绩,蓝桥杯省赛2个以上获奖,国赛争取1-2个获奖;计算机设计大赛省赛争取3-5个获奖,国赛争取1-2个获奖。
10、做好省级一流本科专业和教学创新比赛的申报工作
根据学院的十四五规划纲要精神,组织力量,努力为申报省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积极组织和鼓励教研室老师参与学校或者省级的教学创新比赛。
11、青年教师培养
做好老带新、师资培训、教学科研培训、职业生涯规划等青年教师培养工作。
12、教学改革和科研
开展教改研究,教研室完成2-3次教学改革分享或者培训,并完成1-2篇教改相关科研论文。积极推进教改和科研项目的申报和已申报成功的项目的进展。
13、师生竞赛
一方面做好本学期教师教学创新比赛,以赛促教;另一方面组织和指导学生参加蓝桥杯、全国电子设计大赛、物联网应用大赛等竞赛活动以及大学生创新创业项目,达到以赛促教,以赛促学的效果。